中国风险投资网首页 | 收 藏分站 | 融资服务 | 投资人服务 | 加盟代理 | 投资人打假 | 联系我们
中国风险投资网 > 投资要闻 > 空头索罗斯为何投资邮储银行

空头索罗斯为何投资邮储银行

2016年10月01日 07:53

  9月28日,邮储银行在香港上市,开盘与IPO定价一致,最终收于4.77港币,全天上涨0.21%。由于邮储银行在国内农村和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其上市受到相关层面的细心呵护。在邮储银行IPO阶段,有6家国有机构成为基石投资者,其中包括:国有造船企业中国船舶重工集团认购34.23亿H股;上海国际港务认购33.49亿H股;海航资本认购10亿美元;国家电网认购3亿美元;中国诚通认购1.5亿美元及中国长城资产管理旗下的长城环亚国际投资认购1亿美元。以此次招股区间的中间价格计算,这六名基石投资者约占此次发行总额的75%,涉资约450亿港元。

 

  有媒体报道称,邮储银行IPO不仅有“国家队”护航,境外投资者阵容也堪称豪华,包括美国威灵顿基金、瑞银(13.62, 0.56, 4.29%)欧洲家族投资、索罗斯基金、德邵资本、奥氏资本、千禧基金等。境外机构获配售13.6亿美元,占境外投资资金总额的55.1%。

 

  中国大型国有银行去境外上市并不稀奇,但让人惊异的是,投资者名单中竟然出现了索罗斯基金的名字。想必诸多人士仍记得索罗斯曾多次对中国银行业坏账问题发出警告:今年1月,索罗斯曾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可能经历硬着陆,美联储加息是个错误,因而个人会做空标普500指数及亚洲货币。

 

  今年4月,索罗斯在纽约参加亚洲协会活动时表示,中国3月的信贷增长令人警醒。中国以债务推动经济的做法,酷似2007、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美国。“债务的增长早晚会进入不受控的境地。”索罗斯称,“它会达到转折点,即使比人们预期得要晚”。很显然,索罗斯这个态度是基于他对中国宏观经济未来的总体判断。但现在为什么索罗斯又选择投资邮储银行呢?

 

  据悉,截至2016年3月31日,邮储银行资产总额、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分别达77076亿元、67324亿元和26658亿元,在中国商业银行中分别位居第五、第五和第七位。邮储银行的最大特点是“只存不贷”(这个说法稍显夸张,因为邮储银行最近几年也做一些小额贷款),这导致其资产结构非常有热色:中国其他商业银行长期依赖贷款,而邮储银行资产的最大版块则是以国债、政策性银行金融机构债券为主的金融投资资产。截至今年3月底,该项占比高达37.8%,而贷款总额仅占资产总额34.6%,另有23.1%为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及拆放银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因此其资产结构中低风险和低资本消耗型的占比高,在经济转型期间拥有更大回旋余地。

 

  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由于历史形成的贷款占比较低的原因,邮储银行正好逃过了2009年“四万亿刺激”所带来的银行贷款狂飙,而正是这次刺激才成为最近两年银行业不良资产大涨的最核心原因。邮储银行还有一个好处,由于贷款比较少,手里资金多,因而政府就盯上了邮储银行。经济发展需要托底,必须搞基础设施,其他银行都被不良资产搞得焦头烂额,邮储银行资金多得花不出去。那该怎么办呢?国家就向邮储要钱了,比如去年国家通过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定向发行至少1万亿元专项建设债,债券最终规模或远超1万亿,期限为长期。专项债券计划全部向邮政储蓄银行定向发行,中央财政计划向专项债券提供大部分贴息,央行可能通过再贷款等措施为邮储银行购买专项债券提供资金支持。另外,邮储还参与了许多国家级产业基金,动辄就是几百亿。在资产荒、利率越来越薄的今天,邮储参与的这些项目都是依靠国家信用,不仅风险低,而且收益偏高。另外,邮储银行许多资金还参与了国债和金融债的投资,大家知道,这几年债市才是持续的牛市。

 

  所以邮储银行的不良率是最低的,截止2016年一季度和二季度,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81%和0.78%,显著低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1.73%和1.72%的平均水平;一季度拨备覆盖率为286.71%,显著高于同业154.73%的平均水平。在每况愈下的中国银行业,这是多么让人艳羡的一个成绩单。另外,笔者还认为,邮储相较于其他大行的一个特点是,网点数量超过4万个,纵贯全国、遍布城乡;个人客户数量超5亿户,基数大、粘性强。在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的今天,这在有些人眼里是成本,然而在笔者眼里则有无限前景。邮储的客户大多数为农村用户,客户也是农民,随着城镇化进一步深入,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增长点肯定在城乡结合部。随着经济发展的压力加大,城市发展空间逼仄,农村正成为未来银行业的必争之地,邮储已占得先机。对于这些,索罗斯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不过邮储尽管有以上优势,但这些优势往往是先天的、偶然的,大多数不是邮储自我管理生成的,未来邮储想要真正在金融领域中脱颖而出,必须在管理、文化和团队建设上向现代国际商业银行看齐,才可能把以上优势发挥得恰到好处。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更多
近期活动
  • 往届回顾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加盟代理 诚聘英才 常见问题 留言反馈 投资人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价目表 旧版栏目

中国-深圳 中国风险投资网--风险投资的门户网站 1999 - 2015 中国风险投资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02753号

中国风险投资网法律顾问由广东创晖律师事务所独家提供

versign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网站备案 网上交易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