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险投资网首页 | 收 藏分站 | 融资服务 | 投资人服务 | 加盟代理 | 投资人打假 | 联系我们
中国风险投资网 > 投资要闻 > 周小川:资本市场将成企业主要竞技场(全文)

周小川:资本市场将成企业主要竞技场(全文)

2011年01月10日 01:48
<< 摩根士丹利:中国有望领涨世界经济潮流 | 央行官员提出入世后降低不良贷款的三大阶段 >>
发布者:[风险投资家]  TAGs:[]  
字体:    
  天津市人民政府和美国《商业周刊》共同主办的2002天津·《商业周刊》论坛今天上午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500多中外来宾济济一堂,研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呈现出的巨大商机。 

  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在演讲中表示,中国资本市场开始变成企业优胜劣汰、企业竞争的一个主要的竞技场,同时也是比较先导的试验场所,很多新的事物,很多有利于企业改革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事物,都首先在资本市场出现,而资本市场又在公众监督之下,透明度比较高的,相信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为企业改革的服务将有利于中国企业改革的深化,结构的转换,资源的配制,以便于中国的企业在加入WTO的环境下,更好的加速自身改革和发展,应对WTO的机遇和挑战,更好的发展。 

  论坛的中外组织者选定的主题是“新世纪、新视野:中国入世后的商机”,邀请了有代表性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政界要人和企业家,通过主题演讲和互动式讨论,探讨中国国家政策和吸引外资的新优势、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国有企业改革和站在高起点创造中国经济新的辉煌等各方关注的议题。 

  天津市市长李盛霖在开幕发言中说,入世后明智的选择应当是:主动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找着自己的位置,充分运用世贸组织的规则,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抢抓商机,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他特别指出,天津市政府将严格遵守中国政府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承诺,从经济管理体制、企业运行方式、地方性政策法规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方式等多方面入手,不断加快改革步伐,始终如一地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论坛主席和主持人拉杰姆说,论坛强调的是“分享经验和远见”,让与会各方面人士都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到底意味着什么。” 

  参加本次论坛的主要外方来宾包括美国前总统布什、世界贸易组织候任总干事素帕猜、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美中贸易委员会主席柯白和一批有影响的知名人士。中国一汽集团、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中国国有企业的老总将和摩托罗拉公司等跨国公司的老总同场进行脑力碰撞。

  《商业周刊》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商业类杂志,与世界各大公司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以准确、及时反映世界经济动态,客观真实报道热点经济人物和举办各种世界性的经济论坛而闻名。天津市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目前正在积极致力于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和中国北方的重要经济中心。 

周小川在天津《商业周刊》论坛的主题演讲(全文)

   “2002天津·《商业周刊》论坛”今天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发表了题为《中国加入WTO后的企业改革和企业竞争力》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及回答提问。

  中国加入WTO后的企业改革和企业竞争力 

  周小川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非常高兴有机会在著名的《商业周刊》的论坛上跟大家交流。同时,也非常荣幸这个会议是在天津开发区召开,使我们能够看到天津市,特别是天津开发区非常卓有成效的发展,非常激动人心。 

  因为我们已经落后于时间进度了,经过会议组织者协调,我想讲的题目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的企业改革和企业竞争力。 

  加入WTO,像刚才素帕猜总干事讲的,要做很多事情,其中政府要做很多事情。但归根结底是由众多的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来应对WTO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企业的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从中国证监会的角度来看,中国证监会负责监督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从这个角度,我们一方面关心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同时也试图对这些信息披露的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于投资者更好的了解中国的企业的状况、盈利的状况和它们存在的问题。因此,从多个角度对企业进行分析。当然,中国的企业是几十万家,甚至是几百万家,我们观察的数量是一个小部分,但是这一小部分是有代表性的,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从这里边也能得出一些看法和大家进行讨论。 

  首先,花一点儿时间回顾一下中国企业改革进展的过程,使大家能够有一个看法,就是企业改革是一个比较漫长、比较艰苦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的过程。企业改革从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开始,那时候在早期阶段,中国企业改革主要是下放经营自主权。在计划经济情况下,中国整个计划经济像一个大的公司,每个企业只不过是生产产品的工厂,它们并没有经营自主权。随后是另外一个阶段,就是要创造一个能让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运营的条件,同时,企业在这种条件下再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这些条件,现在回顾起来主要是发生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包括价格自由化、贸易的放开经营,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以及税收改革等等。在这个时期,企业处在这样的环境下,还不能够完全的自主经营,但是在当时采取了很多改革的措施,包括企业承包制,包括政企分开以及两权分离,就是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在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代表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新的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90年代中期以及后期来看,还是一个初步常识和推动的阶段,其中的代表就是以股份制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为特征的试行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制开始多元化,尽管国有应该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多元化发展很快,开放,解除管制都有很大的发展,产权逐步清晰化,股份在发展,机制等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建立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工作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开始向前推进,但还是属于初始阶段。 

  从我个人的视角来看,在加入WTO之后,我们会看到更多元化的发展,首先是企业的所有制会有更多元化的现象。另外,会形成更加成熟的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另外,加入WTO之后,企业将面对国际、国内更加剧烈的竞争,它们的结构的调整、资源的调整都会加剧,以便在加入WTO之后保持良好的竞争力。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过程呢?这样一个过程确实是需要花比较长的时间。这个时间不是一项政策或者法律就能决定它的进展的。因为它涉及到很多人的思维需要改变,其中包括政府的思维需要改变,企业家的思维,职工的思维都需要适应市场经济进行转变。整整一代人的人才在新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们不是一天就能冒出来的。 

  法律法规需要逐步完善,使得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生产的结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产业结构的转变肯定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够实现。尽管世界上,从中央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的许多国家中,情况各不一样,像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采用了“休克疗法”,他们采用了很激进的办法来做。比如说法律法规,中国是在企业改革进行了15年左右的时间内才有了《公司法》,企业改革20年左右时间才有了《证券法》,这些法律的出台已经建立在自己实践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之上,相对来讲,它的司法、执法和被人们接受的程度还比较快。观察另外一些国家,他们可以追求非常快的改变,改变完了以后,有些法律不出来可以抄其他国家的法律,但是抄过来以后,并不被人们很快的理解,同时司法执法的水平也不是很到位,虽然表面上做得很快,但是通过观察,很多企业是像中央计划经济下的财政软因素。 

  产品结构转变也是这样,中国尽管改革已经20年,但是我们发现,过去传统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在结构转变中仍旧苦苦挣扎,尽管取得很多进展,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过去军事工业在转轨过程中,有一些做成了,也有一些仍在困难当中挣扎。我们要看到企业改革的成绩,也要看到它是一个长过程。所以加入WTO之后,这项工作要进一步的向前推进。 

  下面谈一下对企业竞争力的观察。从观察上市公司的角度来看,有一些企业竞争力比较强,有一些企业竞争力比较差。在中国来讲是一个很不均衡的过程。第一,和产业结构有关系。第二,和所有制结构有关系。第三,和政企分开以及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普遍的分析表明,中国制造业方面竞争力是比较强的。制造业竞争力比较强有很多分析,我个人看有四点值得注意。 

  第一,强调中国劳动力成本是比较低的。第二,强调尽管是低成本的劳动,但是劳动的熟练程度相对来讲改进是比较快的。这和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勤劳,善于学习,善于摸索,跟这样一些特性是有关系的。因此,虽然有很多新兴行业,但是不论从工程技术人员到一般的职工,学习的都非常快。因此,这方面构成了优势。第三,潜在的研究开发的实力也是相对比较强的。尽管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相对还比较低,但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在这个比例下,中国每年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方面的高技能的人才,总数量是相当大的。因此,在经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很多方面表现了比较强的创新和研究开发的能力。但是发挥还很不够,而且在早期比较偏重于像产品的抄袭、仿造,但表现出非常高度的才华。下一方面会在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四,中国在制造业方面改革开放比较早,起步比较早,进展比较快,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加大了竞争的压力。这种竞争压力使很多制造业企业经过痛苦的改造、重组,有力的增强了自己的竞争力。 

  也有很多分析谈到,在企业竞争力方面有很多不足方面。其中一个不足的方面表现为企业的长远观点不强。企业以近期利益为导向作出决策的比重比较高,对于长远的发展,特别是生产要素的配制以及具有长远性的研发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使得一些公司可能在某些年份表现很好,但过一段时间,产品一过时,后面就出问题。另外,在财务决策方面也经常有短期观点。这也不奇怪,因为改革总共只有20多年,政策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不断发生调整,还没有充分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经营环境。所以,经营者有时候也感到很困惑,看太远的东西看不清楚,近期的东西也在不断变,有时候对企业的效益影响也比较大。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竞争力不均衡的状况。竞争力不均衡有一些行业竞争力比较强,有一些行业相对比较弱。如果在封闭的情况下,这个问题不是很大,因为没有国际竞争引进来,同时也不参与国际竞争,不会显出太大的问题。但是随着开放度的增大,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加剧了中国服务业的开放程度,今后中国服务业竞争力相对较弱的情况就会表现的比较突出。最近我们也观察出,中国的服务业企业在加入WTO的过程当中,有一个长足的进步,也就是很多企业借助这一机会,很好的进行思考和调整战略,调整经营决策,使得有很多的追赶现象。但总体来讲,相对还比较弱。这也跟服务业开放的比较迟,过去压力比较低有关系。 

  从整个开放的进展上来看,任何一个行业来讲,在开放早期怨言很多,企业提出保护的呼声比较高。从历史经验总结来看,这种压力往往转换成动力,使企业经受短暂的冲击、压力以后,最后转换成动力,这个行业往往在事后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甚至将来不仅国内市场没有大幅度的放弃,而且在打入国际市场方面取得相当大的进展。这种道理从理论上来看也是适应中国的服务产业的。因此,勇于迎接加入WTO以后的机遇和挑战,也是服务业提高竞争力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相信在这方面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但是在这里我觉得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 

  一般的来说,一个正常的企业在面对国际竞争以后,应该既有人才,也有资本,是有能力调整自己的。但有时候调整起来比较困难,有两种情况问题是比较大的。一个是积累了历史所遗留的财务包袱。这样在面对竞争的时候,可能就处在翻不过身的感觉。其中比较明显的是金融类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历史财务包袱比较重。另外过去所形成的结构在富余人员方面特别突出。也就是在人力配制上密度过大,同时又由于是老行业,存在大量的退休工人的问题,这个问题又和中国在改革中要解决好社会保障有联系,让企业大量的背年龄大的以及退休的、要退休的工人,包袱比较大。这些问题如果合理的解决,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有很多机会。 

  第三个,我想谈谈当前国际竞争对中国企业所提出的挑战以及现在自己观察自己有哪些不足。 

  首先,国际竞争的挑战使我们必须调整过去由传统的中央计划性经济的生产结构,这种生产结构是重工业为主,轻工业比较差,但是这一点已经扭转了。总干事说,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占50%,中国占40%左右的水平。因此,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重。 

  第二,加入WTO又赶上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使得产品结构以及资源配制结构的调整有非常高的要求。过去说,一个工厂决定生产一个产品,至少有十几年的寿命,但是现在一个产品往往只有几年的寿命,甚至在IT行业会更多。过去一个型号开发出来,起码吃几年时间,现在有可能是几个月,IT行业最明显,很多产品就是生产几个月就得换。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发现有些企业在经营水平上达不到这样,灵活性也不够。因此,可能一个阶段比较好,后一个阶段就亏损,就陷入困境。 

  总的来讲,中国企业看生产经营方面,它们的改革和改进是不错的。但是在投融资方面的体制改革仍旧不能满足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样一种高的要求。和投资、融资相联系的就是要维护股东的利益,要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在这方面中国属于刚起步探索。但是政府部门以及业界,在这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决心。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看到比较明显的缺陷就是对股东利益重视程度不够,因为过去主要是一个国有为主的机制,从概念名词上来讲,公司治理结构这个词过去是没有的,后来才有,股东利益这个词过去没有,也是最近才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存在缺少长远经营观点,这一点和成熟市场有比较大的区别。我们认为,企业在这方面的弱项有点像在中国大中城市的餐馆,在欧洲会看到,很多老牌的餐馆是最好的。在中国,餐馆往往是开张头几年就好,等到第四、第五年就不行了,到后几年就没人去了。这些东西都和治理结构以及股东利益有关系。忽视股东利益,从上市公司的指标来讲,利润指标和表明长远发展指标方面比较差。 

  在加入WTO之后,我们观察了另外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FDI(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仅在生产、出口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他们在国内资本市场中的融资,在信贷市场中的借贷等等要求,都变成非常重要的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需要更好的为他们服务。 

  第四个问题,企业在这样一个平面下,越来越依靠于他们自己的经营成果,出现分化的局面。 

   

  过去可以说企业有很多共性的问题,企业经营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取决于政府的扶持,也取决于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势,宏观经济好的时候,大家都好,差的时候,可能都差。由于改革的深化,现在越来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努力。企业自身的努力导致有一部分企业越来越好,竞争力越来越强,营利水平越来越高,另一部分企业出现各方面的危机,包括产品方面的危机和财务方面的危机,面临着重组,甚至被淘汰的危险。 

  成功的企业以及失败的企业来看,有四个方面的差别。 

  1.产品提供的服务是否能够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作出迅速的调整。我们观察有很多上市公司之所以现在出了很多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当年实际上有一个很好的产品,很受欢迎,就能够上市,就能够融资,事后由于结构调整的加剧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产品不行了,以后没有找到合适的产品,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甚至财务上也作出一些错误的决策,最后实在不行就通过虚假来欺骗投资者,这是很多企业失败的起因。 

  2.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就是公司治理方面,差距开始拉开。一部分企业在法人治理方面建立了相对较好的结构,这个结构可以辅助经理人员共同的作出重大的战略决策,选择正确的方向,能够给公司经理以正确的、有利的激励机制,同时也给企业建立有效的外部审计和财务的监督。这样,企业就走向健康的方向。但是另外一部分企业我们看到,治理结构不令人满意,有些时候出现过渡放权,出现内部人控制的局面,董事会、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是大股东急于从上市公司中掏钱,出现了掏空现象,不管是借钱也好,让上市公司进行担保也好,以及各种各样的方式出现了掏空现象。这些都反映了治理结构的差别。 

  3.内部控制的差异。随着企业越做越大,内部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内部控制不仅像商业银行这种大企业所需要的,也是其他大型工业企业所需要的,他们必须能够进行有效的思想控制,一层一层都能管的住。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有些企业在重大产品交易、商品交易由于失控,把整个公司拖了水。另外一部分公司在人力成本控制方面,在建设方面非常松手,因此一个很好的企业由于分支机构决策的失控,使得财务情况非常恶化。 

  4.企业是否能够稳健的财务管理,而不是盲目扩张。盲目扩张问题在中国来讲也是有传统的,也就是说,在计划经济情况下,搞政绩就是要扩张。随着改革走了20多年,扩张还是很吸引人的。盲目扩张往往是有些企业在财务上出现巨大失误,出现问题。另外,在扩张的时候,往往方向不明确,不能保持一种明确的主意,在扩张过程中造成财务危机。 

  最后,面对企业转变加剧以及竞争方面面对更大压力的情况下,中国发展资本市场应该更好地为企业改革和增强企业竞争力服务。 

   

  资本市场首先是一种外部评价机构,它通过价格机制来评价企业哪方面做的好,哪方面做的不好,除了有分析咨询以外,还有直接通过价格产生作用。另外就是收购兼并。一个差的企业面临被接管、被收购的压力,这种压力在竞争环境下应该看作一个好的事情,是资产重组有好处的一件事情。 

  在资本市场上我们也看到同样类似的现象,看到大多数的企业是在这种环境下出现了进一步很明显的竞争力的提高和优化的方向,但是我们说亏损企业和处于危境的企业数量在增大,可以说明改革的压力、竞争的压力很大。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不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一些处于危难的企业,有时候利用虚假财务报表,利用会计准则中某些环节的漏洞以及外部审计方面的诚信程度不高等情况,都有欺骗投资者的现象。但总体来讲,资本市场首先是对资源存储,通过收购兼并来增强整体竞争力。另外,资本市场有利于改进公司竞争机制。资本市场给上市公司提供风险管理的工具,风险管理不仅是金融企业,是普遍的工商业企业都需要的一种工具。 

   

  同时,资本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理人才市场的伴随而生。特别是在公司治理结构发生改进以后,在人才选择方面也发生了很多的向好的方面的变化。 

  总之,资本市场开始变成企业优胜劣汰、企业竞争的一个主要的竞技场,同时也是比较先导的试验场所,很多新的事物,很多有利于企业改革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事物,都首先在资本市场出现,而资本市场又在公众监督之下,透明度比较高的,相信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为企业改革的服务将有利于中国企业改革的深化,结构的转换,资源的配制,以便于中国的企业在加入WTO的环境下,更好的加速自身改革和发展,应对WTO的机遇和挑战,更好的发展。 

  谢谢大家。 

  [以下为回答提问] 

  嘉宾提问:谢谢周先生。您刚才讲的非常好,讲到了中国入世之后的挑战和机遇。你能不能预测一下,今后要花多少年,中国的证券市场能够达到发达国家的市场,像伦敦、纽约、香港发展的程度? 

  第二,如何作为一个监管者来平衡压力,因为中国有很多的股东,他希望股票价格很高,你要严格的监管,价格要下降,这之间你怎么平衡? 

  周小川:第一个问题,我们很难讲花多少时间能够达到世界证券市场的标准。因为我们讲到标准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资本市场的规模或者看这个市场的质量。这里有不同的标准,中国有一个很庞大的国内经济,所以资本市场发展的规模可以是很快的。现在有1100家上市公司,我们可以合理的预期,再过十年,上市公司的数目可能会达到2000或者3000家,整个的市值会达到GDP的50%。甚至接近或者超过GDP的规模。就资本市场规模的排位,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把这两个证交所放在一起,跟东京的证券市场比较接近。当然,我不能预测东京证券市场的增长率。 

  我想中国会改进资本市场的标准,在几个方面来改进。1.会计标准。现在财政部跟相关的部门正在努力工作,改进中国的会计标准,使它更加接近于国际的会计准则。 

  2.监管标准。证交所是一个自立性的机构,还有证监会,我们要强化我们的标准,但是我们知道,投资者教育也很重要,我们需要教育投资者,如何去分析数据,而且这也涉及到公司的文化。我们很多事情不能做得很快,因为这跟心态、跟文化、跟教育有关。因此,可能会花上数十年的时间。我们知道到目前为止,中国资本市场只有十年的历史,我们很有耐心,但我们也是积极的往这个方向努力。 

  第二个问题,你们知道,在每一个经济当中,人跟机构都有一个分工的问题。中国证监会的职责就是要保护投资者,提高透明度和市场的效率以及公正性,我们期望能够解决欺诈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并不保障市场某一种价位,因为这是由资本市场本身发展来决定的。当然,我们需要时间让各个参与方,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以及政府其他部门了解证监会的职责是什么。但是我想如果我们比较快的按照这个方向来走,我们就不会担心很多压力,我们会坚持这样一种方向。 

  嘉宾提问:请问周部长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新股配售什么时候开始?第二个问题,据说招商银行(相关,行情)准备上市,像这种大规模的国营企业的上市,证监会有没有比较系统化的政策?控制或者引导大型企业上市对我们股市和经济发展能否起到正面的影响? 

  周小川:第一个问题,大家可能指的是新股发行向二级市场配售的做法。这个是在2000年初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并且开始试行了。后来技术上的压力比较大,也就是计算机和系统的压力比较大,再加上交易所的分工不同,再进展下去有困难。技术系统在最近两年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深圳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主机系统都更换了,通讯系统都扩容了,这个工作变得有所可能。因此在上个月的20号到27号非常做了两次的全网测试,测试结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到汇报。因为27号做完以后要做总结,这样我们就放假了。但总体来讲,应该说有这样好的技术上的进步,技术上所存在的困难或者测试中出现一些差错,克服上不会太难。 

  招商银行已经上市了。中国企业的上市实际上是比较透明的,在公司法和上市法里都写到了,证监会对这些上市公司上报的材料进行预审,最后有一个独立的发行审查委员会来审查并且决定是否发行。我们有6600多万的投资者,这样多的投资者,他们希望有大型的、好的企业来上市,他们能够投资。总体来讲是一个好的方向。此外,中国的资本市场从过去的企业来讲,工业企业比较多,服务业企业相对比较少,金融类企业,我们和纽约交易所或者伦敦交易所,和他们相比,我们金融类的企业相当少,我们只有两三家银行在上市,保险公司到现在一个没有,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一个也没有,这是结构上的偏差,这跟我刚才讲的需要结构调整也有关系。这样结构逐渐的平衡化,使对国民经济有重要作用的企业上市,同时受到公众的监督和评价,我想应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打印 】【 收藏 】【 推荐

相关阅读:

·暂无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更多
近期活动
  • 往届回顾
点我访问新系统
点我访问新系统
关于我们 会员服务 加盟代理 诚聘英才 常见问题 留言反馈 投资人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价目表 旧版栏目

中国-深圳 中国风险投资网--风险投资的门户网站 1999 - 2015 中国风险投资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02753号

中国风险投资网法律顾问由广东创晖律师事务所独家提供

versign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网站备案 网上交易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