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险投资网首页 | 收 藏分站 | 融资服务 | 投资人服务 | 加盟代理 | 投资人打假 | 联系我们
中国风险投资网 > 投资要闻 > 郭树清之问和IPO的制度困境

郭树清之问和IPO的制度困境

2012年02月13日 10:59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中国股市IPO,已经深深地陷入一种制度困境,这个困境就在于,中国股市的设立和发展,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融资,至于投资者能否通过这个市场实现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只是一个附带的功能,它或许从来不是证监会的主要工作目标。正是在这种以融资为目标的政策路径之下,尽管交易市场一片狼藉,但IPO仍能保持高歌猛进。

  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去年10月底上任不久在一个内部场合,向证监会和IPO发审委委员提出一个问题:“IPO不审行不行?”日前,一位上市公司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将这个信息透露给了媒体,媒体将其称为郭树清的“惊人之问”,并作了公开报道。报道说,虽然郭树清此问时隔已有数月,但这位委员在谈起这个话题时“依然充满震惊”。

  中国的IPO从2009年年中重启以来,成绩和缺陷都十分明显。成绩是在发审委的力推下,新股的发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跃进,较好地完成了政府所期望达到的利用股市帮助企业融资的目标。至于缺陷,自然就是大量新股的“三高”发行,对市场资金形成了“抽血”作用,导致交易市场长期陷于熊市。针对这一情况,市场上不断出现对IPO制度的抨击,要求将目前实行的IPO审核制改为注册制,让IPO完全彻底地接受市场的检验,“三高”发行的乱象也可得到很好地克服。

  现在看来,郭树清在履任证监会主席之时,听到了市场的这种呼声,故而才能发出这样一问。最近几个月来,虽然证监会已经改变了以往拒绝听取市场意见的态度,开始着手对IPO制度进行改革,比如发行公司的信息预披露时间从原来的发审会前5天提前约1个月,全面公布IPO申报企业名单和基本信息情况,但这些动作只是技术方面的调整,并不能将其称为制度方面的改革,因此尽管“改革”的动静很大,但IPO制度其实一仍其旧,仍旧沿袭了前两年的跃进态势,对交易市场的压力并未出现丝毫减轻。

  终结IPO到底有什么担心的?比较靠谱的答案是,如果取消对IPO的审批,就意味着权力失去对市场的作用,市场将陷于一片乱局之中。这种思维不仅是官方坚持对IPO审核的“理论基础”,也是市场上投资者的普遍态度。尽管因为交易市场的长期下跌,投资者对无节制的IPO意见很大,但市场仍寄希望于“权力之手”,而不是釜底抽薪,终结IPO审核,从而让真正的市场机制来发挥对市场的平衡作用。

  IPO审核制度之所以饱受诟病,主要在于它已经演变为政府强力推进企业上市的一种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资本市场逐渐被政府所接纳,政府看到了它在融资方面的巨大作用,随之将其用为解决国企困难的一个工具,导致股市上出现了大量经营不善的上市企业,一些企业在权力的帮助下甚至以造假来混进市场。时至今日,虽然少量的造假企业被清除,但政府利用IPO来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困难表现得更为积极,证监会作为政府所属的一个部门,必然要配合政府的这一中心工作。至于为之设立的IPO审核制,源自政府所保持的对经济运行浓厚的“父爱主义”情结,政府期望利用这种审核来将不合格企业阻挡在市场大门之外,以保护投资者利益。但实践已经证明,权力把门并不能阻挡住不合格企业,反而给一些有政府资源的企业进入市场,提供了权力保护的“背书”,而投资者利益保护只能被架空。

  尽管郭树清发出“惊人之问”,但他并未提供答案。因此,我们如果从他的这一设问中读出IPO审核将要取消的信息,或只是一种美好理想,并不符合事实。中国股市IPO,已经深深地陷入一种制度困境,这个困境就在于,中国股市的设立和发展,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融资,至于投资者能否通过这个市场实现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只是一个附带的功能,它或许从来不是证监会的主要工作目标。正是在这种以融资为目标的政策路径之下,尽管交易市场一片狼藉,但IPO仍能保持高歌猛进,企业仍能筹集到远超其实际需要的资金。近两年来,A股市场上的投资者损失惨重,但它却成了有幸挤过权力审批之门进入市场的企业的狂欢盛宴。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更多
近期活动
  • 往届回顾

中国-深圳 中国风险投资网--风险投资的门户网站 1999 - 2015 中国风险投资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02753号

中国风险投资网法律顾问由广东创晖律师事务所独家提供

versign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网站备案 网上交易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