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险投资网首页 | 收 藏分站 | 融资服务 | 投资人服务 | 加盟代理 | 投资人打假 | 联系我们
中国风险投资网 > 风险投资知识 > 投资理财行业存在的潜规则

投资理财行业存在的潜规则

2013年12月14日 10:08    网络编辑07

一、对自己有利的话多说,不利的少说或不说

  【潜规则表现】

  2008年7月18日,某银行客户主任张某根据方先生的投资意向,向其推荐“双利存款”产品。单看字面意思是存款,估计没有风险资本。方先生在没有细看各项文件的情况下,投入17万多美元和11万多加元购买了这款产品。没想到1个月后,由于汇率的变动,他因此损失了30多万元人民币。直到这时,方先生才知道原来“双利存款”不同于普通的存款,而是一种存在风险资本的投资资本。

  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购买该款投资理财产品时,是否受到了银行“误导”,未告知风险资本,从而导致蒙受损失。银行方面认为,张某在签订协议时已明确告知,并给方先生做了风险资本承受能力测试和投资适当性核查,方先生也阅读并签署了双利存款确认函等文件,整个销售流程均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方先生的代理人则表示,方先生是在充分信任其客户主任张某的情况下签署的交易文件,但张某并没有将每一页材料都出示给方先生,方先生只看过自己签字的那几页。

  【专家提醒】

  说话留三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严谨、谨慎、谦逊的态度:不说满话、大话,是投资理财师职责的需要。但是换个角度,对自己有利多说,不利的少说或不说,恰恰是一些投资理财师在推销产品时常用的伎俩。比如,片面夸大产品收益,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资本避而不谈,往往成为投资者投资失利的罪魁祸首。

  总结近年来频繁爆出一系列的投资理财产品零收益或负收益的案例,不难发现,争论焦点往往都归结为一点:销售人员推销这类产品时,是否只一味强调收益,而少提或不提风险资本?有些投资理财产品说明书内容复杂,绝大多数客户无法完整了解产品的各项要素,营销人员一般都会送上一堆资料,但是又不根据材料做具体逐一讲解。为了能够尽快销售出手里代销的投资理财产品,有些银行投资理财经理更愿意巧舌如簧,避重就轻,对客户多强调回报,少说风险资本。在赚钱效应下,买卖双方的急功近利一拍即合,却为后来的纠纷埋下伏笔。

二、免费荐股有陷阱

  【潜规则表现】

  市民赵女士反映,她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免费推荐股票的热线电话,于是打了过去,接线员为她热情推荐了几只股票,还建议她交纳会员服务费,可以享受更全面的投资理财服务,她汇款3680元后,获得了一只据说可以“保证赚钱”的股票,她买了5000股,没想到一周时间赔了1万多元。

  【专家提醒】

  目前许多网站、电视上都有类似的荐股热线电话,背后都有投资理财咨询公司在操纵,雇佣一批证券分析师,名义上是免费推荐股票,实际上是诱骗股民入伙,成为会员,按期交纳服务费。普通消费者不应轻信专家,不迷信涨停股,不要轻易向陌生人泄露自己的电话、身份号码、银行账户、证券密码等信息,不要轻信网站上的各种信息,相信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三 、预期收益莫轻信

  【潜规则表现】

  市民章先生反映:他2007年底在银行买了一款投资股市的基金投资理财产品,花了10万元。没想到现在只有6万多元了。当时银行推销人员说得可好了,该基金历史业绩排名靠前,年收益曾高达一倍以上,预期将来年收益30%,比银行存款强多了。结果购买一年后就赔了近一半。最令人气愤的是,银行销售完投资理财产品,就不再和他联系了,连个平信和电话都没有,而且基金公司每年还照收管理费。

  【专家提醒】

  银行销售投资理财产品时,都会选择历史业绩作为亮点来宣传,但历史业绩不代表现在和将来,预期收益率只是用于宣传的一个数字,它并不等于实际收益率。投资者购买投资理财thldl.org.cn产品,要有正确的判断,投资前一定要全面了解投资对象,一定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

相关阅读:


分享到: 更多
近期活动
  • 往届回顾

中国-深圳 中国风险投资网--风险投资的门户网站 1999 - 2015 中国风险投资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02753号

中国风险投资网法律顾问由广东创晖律师事务所独家提供

versign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警110 网站备案 网上交易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