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金融“变身” ,前景几何?

2018-11-24 21:43:20

11月20日,在2018京东数字科技全球探索者大会上,京东金融CEO陈生强首先宣布了一项品牌升级,京东金融正式对外宣布更名为“京东数科”。

京东金融依然是京东数字科技的最核心的业务板块之一,其他新增业务板块有京东城市、京东农牧、京东钼媒、京东少东家等。

2018年9月,京东金融低调将其官方微博、头条等名称改为“京东数科”,外界种种困惑与质疑相伴而来。

陈生强表示,更名并非转型,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底层逻辑并无改变。他希望未来能够用数字化金融的能力来服务其他产业。“把对一个产业的理解再放到另外一个产业去,结合这个产业的know-how,去帮这个产业做数字化。”

成立于2013年10月的京东金融,目前已完成A轮66.5亿元融资和A+轮143亿元融资,估值接近600亿元。投资方不乏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嘉实投资等。2016年11月,京东金融从京东集团独立出来。

陈生强在现场强调,“与数字科技携手共进的五年里,京东金融从来没有想着去颠覆谁,去抢谁的生意,未来的京东数字科技更不会去打造封闭生态。产业数字化的市场足够大,共建与共生必然会成为主流的市场生态。”

何其相似,去年,在京东全球金融数据探索者大会上,刘强东信誓旦旦:“我们对京东金融的定位是,我们并不想去颠覆谁,并不想干掉谁,我们是大家的盟友,是各位的伙伴”。

从京东金融到京东数字科技,刘强东和陈生强都非常看重的业务,这一次“变身”,前景几何?

逻辑

陈生强身材极为精瘦,语速不快。公开资料显示,他于2007年加入京东,担任京东集团的CFO,是刘强东最亲密的创业伙伴。

当初京东之所以选择做金融,据陈生强透露,一是因为供应商有融资需求,二是源于消费者有信用采购和理财的需求。

在京东,陈生强经历过两次比较大的焦虑期。一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时,京东B轮融资“遇冷”;一次发生在2015年,出任京东金融CEO后,他对发展顺利的京东金融充满焦虑。

陈生强坦承,焦虑之时,他开始考虑公司继续这么做下去是否真正有价值。此前,陈生强在接受《商业周刊中文版》采访时更是坦言,京东金融不能做一个永远依靠京东的“富二代”。

彼时,他表示“未来不会成为一家金融公司,中国并不缺一家新的金融公司,未来会将精力放在技术上”。

在2018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陈生强抛出一句“京东金融以后不做金融”,外界愕然,京东金融当初从京东集团独立出来不就是要做金融机构吗?

事实上,三年前,陈生强就已决定转型。他坦言,看到了净资本对于一家公司的影响,一旦资本金不充足,同时杠杆无限放大,那么公司可能难逃一死。

这样看来,京东金融的更名和转型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

不过,一位互联网金融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这或许是一次被动式的转型。背后更深的逻辑是,流量收割的时代已经过去,直接通过C端赚取利差的盈利模式几乎失灵。“金融不好做,转去做点其他业务”。

该人士进一步分析称,腾讯的微信支付、财付通等依托社交抢占时间场景布局互联网金融,而阿里系蚂蚁金服的布局涉及各种消费生活场景。对于京东金融而言,必须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数字科技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而这和京东的电商基因无法分开,虽然陈生强说要“走出京东”,但是数据和产业的结合,必然离不开原有的数据和行业经验。“金融能够顺利推动的核心要素,反而也是行业经验,京东具备了智能城市的能力,这不足为奇。”

在艾瑞咨询分析师李超看来,选择这种路径,和当前金融科技公司的发展遭遇了更严格的监管环境有关。

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牌照是监管的主要手段之一,而牌照最大的影响是杠杆问题。“如果拥有更高级的牌照,业务规模就可以扩大很多倍。”李超说。

目前京东金融获得了包括第三方支付在内的金融牌照,但在银行、保险等领域的牌照尚缺并且获取难度较大。上述来自京东金融的人士并不否认,京东金融正极力争取拿牌照。此前,陈生强也对外声称不会放弃拿牌照。

另一方面,从市场层面而言,金融行业一直存在同质化顽疾,互金平台都在考虑同一问题:当客户选择互联网金融产品时,我的产品优势何在?

京东金融亦不例外,这次转型也是基于其自身不断发展的结果。李超说,“同样处于对服务用户的实用性考虑,京东金融也在摸索更适合自身基因的产品和方向。”

难题

京东金融之所以为外界所熟悉,是因为旗下京东白条、京小贷等业务。转型之后,按其思路,这些产品会由金融机构去做,京东金融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帮助机构做资产和资金的运营。

按照前述京东金融人士的说法,“京东金融从服务C端用户转向了服务金融机构,从而间接服务C端用户”。以京东白条为例,京东金融将与金融机构联合建模,但资金直接归于金融机构,而不属于京东金融。“从1.0转变到2.0阶段,商业模式也由B2C转为B2B2C”。

也就是说,京东金融的获利模式将变为通过技术和运营服务获取的服务费,“未来京东金融会从B端收费,而不是从C端获利”。

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以技术推动场景落地依然面临着巨大挑战。京东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深度学习及语言和语言实验室主任何晓冬告诉《中国企业家》,AI技术必须通过商业场景落地才能产生商业价值,目前AI技术处于初级阶段,多数模型需要通过大量数据去进行训练,模型的深度学习也需要一个过程。

在金融领域,资管行业债券市场存在违约频发、信用分析能力不足、风险管理手段缺乏等风险,针对这些痛点,京东数字科技推出“固定收益基本面量化分析系统FIQS”(Fixed Income Quantamental Solution)。

据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技术研发部总经理曹鹏介绍,目前首批FIQS试用合作伙伴覆盖四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基金与券商等各类金融机构20余家,资产管理规模超过6万亿。“将AI赋能金融业务,主要是通过建模型并提供全链条的服务。这样不仅省掉了成本,而且还提高了效率。”

为了提高效率和降低风险,除了AI技术的加持与赋能,京东金融在人才的抢夺大战上也毫不示弱。自2017年以来,京东金融已经集结了国内外多位AI技术人才,背景多来自华为、微软、亚马逊等大公司。

自2018年6月以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经历了大洗牌,随着合规进程不断推进,谁能跑得更快、更合规,谁就能够占领未来的市场。

资管一直是金融行业的核心问题。2018年以来发布的资管新规,也对金融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资管行业数字化成为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共同探索的方向,不少传统金融企业和科技公司开始进行合作。比如在信用额风险管控方面,将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和传统业务相结合。

2017年,京东金融和各家银行合作的新闻报道铺天盖地,上述京东金融的员工称,彼时一度给外界留下了“发布会公司”的印象,但促成了和国内超过20家银行的合作。其中,京东金融和工商银行合作共同推出了首个数字银行“工银小白”,这被业内解读为京东金融以自己的方式与传统金融业务合作融合。

国内其他金融科技公司如蚂蚁金服、度小满等也和银行有合作,不过由于互金平台存在很多风险因素,银行风控相对较为严格。此前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本刊采访时称,在互联网金融和银行的合作中,银行的评估标准极为严苛,一般会从系统改造、审批流程、交易规模等多个层面去评估某个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以来,领跑的几家金融科技公司均启动了品牌升级。4月,百度宣布旗下金融服务事业群组正式完成拆分融资协议签署并启用全新品牌“度小满金融”,实现独立运营。9月20日,蚂蚁金服也宣布旗下蚂蚁金融云升级为“蚂蚁金融科技”,专注为行业提供完整的数字金融解决方案。

这被外界解读为名字上的去金融化,背后似乎也传递出一种信息,各家都在探索更为合规的发展路径和方向,逐渐向数字技术服务方向上靠,也暗示了在政策监管下,互金行业正面临着更彻底的行业洗牌。

而“变身”后的京东金融想要尝试探索新的方向,

接下来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中国-深圳 中国风险投资网--风险投资的门户网站 1999 - 2015 中国风险投资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02753号

中国风险投资网法律顾问由广东创晖律师事务所独家提供